5日,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正式发布《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》,根据办法,演艺人员不得在营业性演出中以假唱、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,或者以违背伦理道德、违反公序良俗的方式进行演出吸引观众。
歌坛有句老话:嗓子是本钱,声音是饭碗。
民国时期出了个“金嗓子”周璇,她运用传统的声乐发声方法,将音乐通过麦克风传递出来,开创了华语流行乐用话筒唱歌的先河。
后来又出了“银嗓子”姚莉,“低音皇后”白光,“鼻音皇后”吴莺音,“歌唱皇后”白虹等几大天后,姐妹几个合力推动了华语流行乐的发展。
那时演唱的特色,一是真唱,二还是真唱。
真正的音乐人有行业的自觉,真唱是本分,假唱是一根永远也不会触碰的红线。
唱歌不管是出于兴趣爱好,还是当作谋生手段,真唱对歌手来说,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。
歌手假唱的现象为何层出不穷呢?
其一、零容错的舞台和无法规避的失误之间的矛盾;
其二、歌手的表演时间和舞台限定时间的矛盾;
其三、歌手的真实水平和观众期望水平的矛盾。
有时候不是明星不想真唱,而是真的唱不了——实力不允许呀。
尽管如此,有时候这问题也会被翻到另一面来看。“假唱时,我便不再是一个歌手,而是一个演员。”这个逻辑成立吗?很不幸,对于观众,这个逻辑不能改变既成的欺骗。但对于歌手来讲,这个逻辑必须成立。
之所以这些刚从爆热综艺中走出来的男团女团要么在晚会中假唱、要么真唱翻车,很大程度在于选拔期间节目一直以录播的形式播出,多靠后期让百万修音师逐句地修音。长此以往,选手的唱功没能提高,倒是修音师的技能越发娴熟,到了直播时,就只能播放提前修好音的录制版,让艺人在前台对口型。
虽然说只要存在录音,修音就难以避免,但随着科技进步,修音技术越发强大,某种程度已经成为艺人假唱的最强辅助。因为有了百万修音师的存在,唱歌这碗饭变得越来越好捧。跨年晚会上,各大卫视乌乌泱请来一堆高流量明星,不论是影视界的还是相声界的,只要能听得过去就行,于是后台播放着提前修好的录制版,前台一众帅哥靓女对着口型。明明表演的是唱歌节目,台下的观众只管眨着星星眼夸着“好帅啊”!
由此可见,打击和遏制假唱现象,我们所欠缺的不止是“实施细则”这类的枝节性措施,而是一个能祛除垄断,充分尊重和保障观众消费选择权的文艺演出市场机制。
如果是假唱有着行业系统性的弊病,属于一种集体共谋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,那么参与其中的个体,其实也是实实在在的受害者。假唱带来的危害,不论人们遗忘与否,“假唱”始终是艺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污点。但假唱行为背后的复杂利益关系,又非个体的力量能够消除的,环境的改变无疑还需行业各方的努力。假唱的多发地实则是在“非市场性”的场合之中,对于观众来说,这意味着艺术消费上的“不可选择性”。
虽然此次的法规仍有其局限性在,但其惩罚力度的加大,仍是针对此类事件在立法层面的一大进步。它引起的社会舆论也会让观众对于假唱一事更加警惕,提醒我们对悖逆常识的事加以拒绝。
对于营业性演出,我个人认为应该认定得更宽泛一些,比如,某些晚会其实也是营业性演出,因为演艺人员拿了酬劳,那就应该真唱,不能假唱,可是,现在的很多晚会,即便是拿了酬劳,却假唱当道,这其实就是一种纵容。
假唱从根本上来说,就是一些没资格,没能力赚这份钱的人,非要赚这份钱。为了名,利,想出的手段。加上,目前的受众群体,大量充斥那些叫嚣看脸就行的,假唱假奏无所谓的傻子,导致一些有能力的人,一看既然不花力气就能赚钱,何必花那个力气呢。
“跑调‘好歹真唱了啊’,这话听起来真是悲哀,说明人们对表演的要求已经降低到何种程度了。真唱本是份内之事,当下却成了光荣,一句“好歹真唱了”把跑调破音刺耳都给洗清了
下面来说假唱。作案容易举证难,医术跟不上疾病,杀软跟不上病毒。以下主要以视听两方面来分析。
1. 上台前或者刚张嘴话筒突然坏掉,然后就不唱了。这是最搞笑的伎俩,其实应该叫“不敢唱”。
2. 话筒离得特别近,全程看不见嘴唇,手持话筒很少放下,或者开口前过早放到嘴前遮挡住的。这些都属于初级假唱手段。
3. 一边走动一边手舞足蹈,仍然能保持声音完美无瑕,整齐统一,好似天外飞仙。这个很蠢萌啊!
4. 口型对不上。句子的开头与结尾最容易暴露,张口与收口两个位置相对来说比较难对准,但是对于“专业”选手来说,这一点仍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解决。因此,这个仍属于青铜范畴。
假唱的人必然会受到舆论的谴责。但春晚毕竟是过年的重头戏,有些人假唱无非是害怕现场真功夫不过关,为了尽善尽美而选择假唱,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在未来更多更大的舞台上,他们能够沿用原声真唱,带给观众真实的自己
最新评论
如果是真的那就太好了
现在是短视频的时代,认真做个人博客的很少见了,真是难能可贵。
拼多多砍几刀太烦了,一直让砍
投资就是认知的变现
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
地震能把铁路都震弯
知道了
这样的问题居然还需要分析?但凡脑子正常点也知道公司无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