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非在节目中总结到:我长期观察发现,大多数中国母亲对孩子是不得要领地各种瞎夸,而父亲们基本上都居高临下地坚决不夸,这似乎特别契合我们传统文化里“严父慈母”的角色定位。其实不仅是对孩子,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赞美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特别重要。
“中国的父母”也都是从孩子过来的,小时候也是在严厉和批评声里长大的,表扬一般一句话,批评却是一堆话。等自己有了孩子后,就会把自己经历的教育方式传递下去,还会告诉孩子,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。
其实不能讲中国,至少我见过很多比较有学识的家庭,都是很爱夸孩子的。爱不爱夸孩子和父母的学识有关,换句话说:
是相信激励还是相信听话。
有的父母没有从被激励中获得好处,不知道人在激励状态下能自驱,能发挥更大的力量。那个他们就会觉得还不如听话好,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在听话中长大的。
那让一个人听话怎么才能做到呢?最简单就是降低对方的自尊,让对方觉得自己“没什么用”,所以必须要听“有用的人”,那就是发表批评的家长。
本质上讲对孩子的大量批评都是为了降低孩子自尊,让孩子乖乖听话,“臣服于家长”。但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很难有主动性的。他们拥有的一生会黯淡很多,和那些自信的,敢于自驱的孩子相比。
有些有学识的家庭,父母本身就是因为“自我激励”才走到现在的位置,自然他们很清楚必须对孩子夸奖,建立孩子的自信,未来他们才有可能拥有自驱力。
新一代80后的父母,已经开始慢慢反省自己,都愿意成为“成长型父母”。适量地多夸多鼓励孩子,明白想让孩子摆脱自卑型人格,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和夸奖非常重要。从小不被夸的孩子,其实再优秀内心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自卑。
不爱夸孩子,一方面是父母受自身认知和视野的局限,真的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,甚至会把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视为缺点和短处。因为经常与父母交流,我发现对于很多父母而言,孩子怎么做都是错的。
例如,孩子听话说孩子没主见,孩子顶嘴又认为孩子没规矩;孩子活泼好动担心是多动症,孩子文静内向又怕是自闭症;孩子争第一说他太好胜,孩子不在意名次说他不求上进;孩子交朋友怕学坏,孩子没朋友怕孤僻;孩子助人怕吃亏,孩子不助人说他自私……在纠结、焦虑的父母眼中,孩子是没有优点和长处值得夸的。
另一方面,很多父母总担心孩子一夸就骄傲、就变坏。这种担心的本质上是父母对人性、对世界、对自己极端不信任的投射。他们认为人是充满奴性的,只有被奴役、被鞭策、被打压才能进步,不相信人是有尊严、有觉悟、有内在自我成长动力和能力的。这就类似于很多父母热衷于给孩子挫折教育,认为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一样。
其实对于大多数人、大多数时候,成功才是成功之母。能在挫折、失败和父母的羞辱、打压中坚韧不拔、矢志不渝的只是少数,并且多是因为他们体验过成功和爱,内心驻扎着光明、美好和希望,相信还有机会。对于圣人,失败可能会成为财富,但对于普通人,失败、羞辱、打压就是灾难,不停的挫折和失败只会让人心灰意冷、自暴自弃,失去自信和勇气。
人都是在关系中认识和理解自我的。特别是孩子,受制于自身的认知局限,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,会以父母的评价来定义自己。这时候,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就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,进而构成一种无形的枷锁和诅咒,慢慢成为孩子对自己的认知。最终我们越是痛恨的那个“标签”,越是担心的那个问题,越是容易在孩子身上变现。
我们常常说,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,其实反过来也成立,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。孩子往往会通过父母这面镜子去认识自己、定义自己的。当我们评价孩子胆小,自私,霸道,孤僻时,孩子从我们这面镜子看到的是一个怯懦、贪婪、任性、无助的自己。当我们尊重孩子的尊严,相信人性的光辉和孩子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,而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、鼓励和肯定时,我们也将看到一个更阳光、自信和笃定的孩子。
最新评论
如果是真的那就太好了
现在是短视频的时代,认真做个人博客的很少见了,真是难能可贵。
拼多多砍几刀太烦了,一直让砍
投资就是认知的变现
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
地震能把铁路都震弯
知道了
这样的问题居然还需要分析?但凡脑子正常点也知道公司无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