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有句俗语叫正月不剃头,据说是正月剃头容易早白头,对于民间流传的风俗习惯,虽然不可全信,但是流传了千百年总有它的道理。所以,尽管气温回升头发长了显得有些热,还是熬到惊蛰才去理了发。从万年历来看,从惊蛰起就进入卯月,按理说不在正月的范畴了,只是从日期上来看还是正月而已。
说到理发,便想起小时候父亲带我去小镇上的剃头匠那里,那时想到理发是很不情愿的。每当那个时候,父亲就拿当地的俗语压我:抚儿不剃头,不如抚石头。我心想,不剃头居然这么严重,于是乖乖跟着父亲去理发。那个时候理发不知道是2元还是1元,记忆中有点模糊了,反正价格是在5元以下。看看如今到处洗剪吹25元、30元的,让人直叹物价飞涨的离谱。
小时候镇上理发的多以路边摊为主,剃头匠一般是老头,那个年代有许多匠,诸如石匠、木匠、篾匠……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,所以人们都非常重视学技术。天干饿不死手艺人,只要有一门技术傍身,就可吃穿不愁。剃头匠作为工匠的一种,自然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虽然收费不高,也没那么多花样发型,理发的手艺还是精致有加。还记得那时流行剪平头,师傅剪的平头硬是像用水平尺量过似的,一眼望去平如桌面,有棱有角,纯粹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。
如今,路边摊理发店很少看到了,装饰漂亮的新潮理发店随处可见,理发匠也不再称为工匠,而是升级成了艺术家。以前是年老有经验的匠人,现在全换成了帅哥美女,当然艺术家比匠人的收入也不知高了多少倍。从简单洗剪吹到烫发、染发,再到专业的发型设计,如今的理发行业已经上升为一门生意,而不是简单的解决头发长的问题。
任何年代,纷繁复杂中总有朴实无华,我经常去的一家理发店5年来一直是10元,从来没涨过价。不过,今天去理发,涨了2元钱,变成12元,但是比你那些断崖式的涨价来说还是不算涨。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,女的剪男的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帮忙洗头,经常到店里理发都要排队,可见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的老顾客。
其实从技术上说,这家店的技术稍显得陈旧,不过基本功扎实,随便怎么剪也不会像一些刚开的理发店一样出现剪不整齐的情况,这一点有以前工匠的精神。从时尚和创新的角度,这家店就要稍稍逊色,不过只要顾客描述了自己的想法,她都能完成得非常完美。并且,这家店主人对人很热情,大家感觉像老朋友一般,人情味很浓厚。
希望这种工匠精神能够继续延续下去,树立行业标杆形象,让理发回归到理发。
最新评论
如果是真的那就太好了
现在是短视频的时代,认真做个人博客的很少见了,真是难能可贵。
拼多多砍几刀太烦了,一直让砍
投资就是认知的变现
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
地震能把铁路都震弯
知道了
这样的问题居然还需要分析?但凡脑子正常点也知道公司无责